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:
移動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8000
聯(lián)通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
電信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97009
大眾網(wǎng)
|
海報新聞
大眾網(wǎng)官方微信
大眾網(wǎng)官方微博
時政公眾號爆三樣
大眾海藍
大眾網(wǎng)論壇
山東手機報
山東手機報訂閱方式:
移動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8000
聯(lián)通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58000678
電信用戶發(fā)送短信SD到106597009
2025
央視一套
手機查看
他,是承襲屈原之魂,被杜牧譽為“騷之苗裔”的杰出詩人,以筆為劍,揮毫潑墨間,鑄就了流傳千古的不朽詩篇。這位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盛譽的浪漫主義詩人,便是李賀。今晚八點檔,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(CCTV-1)將推出大型文化綜藝節(jié)目《宗師列傳·大唐詩人傳》“李賀篇”,主持人撒貝寧聯(lián)袂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靜、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谷曙光組成探訪團,一起“跨越”千年,尋訪這位承屈子遺風、欲比肩太白的大唐詩人。
以筆為劍嘔心瀝血
羸弱之軀掙脫命運牢籠
談及李賀,世人往往憶起那句“天若有情天亦老”,四時運行,光景常新,似乎終古不變,但是老天真的無情嗎?天若有情的話,它也一樣會衰老吧!寥寥七字,道盡了歷史滄桑、世事變幻,也透露出詩人對歷史更迭與個人命運的深刻反思。
李賀的容貌奇特,巨鼻、通眉、長指爪。他從小就體弱多病,長年與藥石為伴,但他聰慧好學、天賦異稟,自幼便有“拿云”的心志。他“七歲能辭章”,這份才情引起了文壇大佬韓愈與皇甫湜的注意,據(jù)說兩人專程造訪,欲親眼見證李賀的才情,要求他即興賦詩。面對兩位大家的期許,李賀從容提筆,一氣呵成《高軒過》,從此聲名遠播。在《雁門太守行》中,他以“黑云壓城城欲摧,甲光向日金鱗開”的鏗鏘之句,勾勒出邊塞戰(zhàn)場的緊張局勢,用瑰麗奇絕的色彩描繪出行軍隊伍的雄渾壯觀。未曾親歷邊塞烽火,李賀卻能將邊塞之景描繪得如此悲壯蒼涼,他“鏘金戛玉”般的創(chuàng)作風格,背后凝聚了多少汗水與心血?此番,探訪團將再次“穿越”時空,抵達中唐時期的洛陽昌谷(今洛陽市宜陽縣),與觀眾一道探尋安史之亂后中唐的風貌,追尋李賀的成長軌跡。
在詩歌創(chuàng)作道路上,李賀傾注了無盡的心血,他利用一切時間選詞煉句,常常早出晚歸,四處尋覓靈感,一旦有所感悟,便立即記錄下來。這份對詩歌的執(zhí)著讓母親心生憂慮,嘆道:“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!”心系大唐命運的李賀,懷揣著科舉入仕、匡時濟世的宏偉志向,誓以手中之筆,化作挑破大唐沉疴的利劍。為實現(xiàn)這一抱負,他參加了河南府試,并以《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》一作脫穎而出,獲得了“鄉(xiāng)貢進士”的資格。然而,天不遂人愿,他終究未能踏入進士的考場。才華橫溢的李賀究竟為何會與進士考試失之交臂?仕途的受挫,又將對他的詩歌創(chuàng)作產(chǎn)生何種影響?本期節(jié)目將通過《致酒行》《李憑箜篌引》《雁門太守行》《金銅仙人辭漢歌》等經(jīng)典詩篇,帶領觀眾走進李賀的世界,看他如何在命運的捉弄下依然堅定前行;如何在動蕩不安的中唐時期,開辟出獨屬于自己的文學天地,唱響“穿越”時空的生命贊歌。
細膩演繹展現(xiàn)李賀體弱而志堅
精巧結構前后呼應形成閉環(huán)
李賀的生命,雖短暫卻熾熱如焰。他畢生與命運抗爭,以“男兒何不帶吳鉤,收取關山五十州”之壯志,表達了馳騁疆場、建功立業(yè)的深切向往;又以“我有迷魂招不得,雄雞一聲天下白”之豪情,展現(xiàn)了在逆境中的頑強掙扎與不懈追求,以及面對挫折時不屈不撓、勇往直前的風骨。飾演李賀的演員金瀚,敏銳地捕捉到這一角色的情感精髓,通過細膩入微的演繹,成功塑造了外表羸弱卻內(nèi)心堅韌如鋼的詩人形象。安史之亂后的大唐,曾經(jīng)的輝煌已然褪色,時代的動蕩與李賀對夢想的追求,孕育了他獨特的浪漫主義情懷。相較于李白豪邁奔放、跌宕起伏的詩風,李賀的詩更顯詭譎奇幻。
節(jié)目影視化環(huán)節(jié)將通過時空的交錯設計,讓童年時期的李賀與成年后的李賀在凌煙閣與衛(wèi)國公李靖進行兩次“跨越時空”的對話。童年的李賀,滿懷對前輩英雄的無限敬仰與憧憬,大膽暢想自己的未來與命運;成年后的李賀,則是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時,借由與李靖的對話,對自身的命運進行了一次深刻的自問自答。“請君暫上凌煙閣,若個書生萬戶侯?”對李賀而言,凌煙閣原本就是飽含隱喻意味的。兩段富含深意的對話,被巧妙地穿插在兩個夢境之中,形成了前后呼應的敘事結構,猶如詩人在生命末端的自我叩問,引人深思。
上下求索人生終極意義
反向“穿越”《夢天》理想照進現(xiàn)實
由于無法參加科舉,李賀的仕途之路被阻斷,他只能依靠恩蔭獲得官職,謀得從九品的“奉禮郎”一職,從此“牢落長安”。為官三年,他目睹了諸多社會弊端,對當時的社會現(xiàn)狀有了更為清醒的認識。理想并未伴隨歲月的流逝而實現(xiàn),讓他深感“二十心已朽”!胺疃Y郎”官職卑微,且與李賀內(nèi)心的追求相去甚遠,“禮節(jié)乃相去,憔悴如芻狗”,這讓他倍感痛苦與無奈。最終,他毅然辭官,回歸家鄉(xiāng)。
盡管仕途受挫,但李賀并未忘記少年時的豪言壯語,“報君黃金臺上意,提攜玉龍為君死”。他決定投筆從戎,成為昭義軍節(jié)度使郗士美的幕僚,希望在軍旅中尋找新的機遇,實現(xiàn)理想抱負。
李賀的一生始終在探索生命的意義與價值,“黃塵清水三山下,更變千年如走馬”,世間變幻滄海桑田,人的一生如白駒過隙。究竟何為永恒,如何才能掙脫時間的枷鎖、生死的束縛?為探尋這一亙古難解的謎題,撒貝寧邀請李賀“穿越”至千年后的洛陽,在數(shù)千年朝代更迭的塵泥中、在宏偉的應天門城樓上、在當代學生拓印的詩文中尋找答案。“遙望齊州九點煙,一泓海水杯中瀉”,曾以想象俯瞰天地的李賀,看到如今的宇航員可以遨游太空,真正實現(xiàn)“夢天”之夢,將會發(fā)出怎樣的喟嘆?
魯迅曾言“年輕時較愛讀唐朝李賀的詩”,朱自清亦評價“賀樂府歌詩蓋上承梁代‘宮體’,下為溫庭筠、李商隱、李群玉開路”。谷曙光在節(jié)目中指出,李賀的生命雖然止于27歲,其詩卻無愧大唐第一流。李賀以其奇幻瑰麗的比喻和天馬行空的想象,獨辟蹊徑,憑借獨有的生命體驗和超越時代的視角觀察、刻畫世界。他傾盡心血,用200余首詩篇鑄就了一柄利劍,如天地奇彩,在中國文學史上鐫刻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。今晚八點檔,鎖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(CCTV-1)《宗師列傳·大唐詩人傳》之“李賀篇”,在白玉樓般的瑰麗意境中,一同感受唐詩的奇幻之美。
責編:
審核:胡玥姣
責編:胡玥姣